2005年9月7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二版: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手牵手,少年走出迷途
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刘志明

  编者按
  金华市婺城区法院是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,该院的少年刑事审判庭是全省首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。多年来,该院以“教育、挽救、改造”的工作方针,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。
    
  母亲:“救救我的孩子!”
  一个深秋的夜晚,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刑庭副庭长、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郑艳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。电话那头是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的声音:“郑法官,请你救救我的孩子!我们真的没办法了!请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!”电话里,这位母亲告诉郑艳,自己还在读高中的儿子今天非要搬到外面去住,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。无奈之下,想到了婺城区的少年法庭,通过朋友查到了庭长郑艳的手机号码,这才打电话来求助。虽然感到很意外,郑艳还是当即赶到了这户人家。一进门,只见满屋子的人,脸上都写满了无奈和忧虑,孩子的母亲更是唉声叹气,不停抹着眼泪。
  原来,这个名叫小明的孩子是金华某高中的学生。小明的家境十分优越,父母对他也很宠爱。小学和初中时,小明的成绩十分优秀,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。可自从上了高中,小明不知何时起结交了一群不良少年,整天和他们在外面东游西荡,惹是生非,成绩也一落千丈。由于违反校纪校规,小明受到了学校的处分,老师不喜欢他,同学也讨厌他,使他愈加厌恶读书,不仅经常逃学、夜不归宿,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沉迷与网吧、游戏房之间,还养成了小偷小摸、骗人骗钱、打架斗殴的恶习。父母为了让他改邪归正,从劝说到打骂,什么法子都用尽了,孩子照样我行我素。最后,父母只好把孩子关在家里,还让孩子的奶奶、大伯等亲戚帮忙看管。可亲戚一不留神,小明又溜出门去,几天不回家。
  这天,小明整理了自己的生活用具,竟然说要搬出家去住。父母大惊,怎样劝他都没用,只好把他关在房中。“这样吧,让我先见一见孩子,和他谈谈。”听完孩子家人的诉说,郑艳走进了小明的房间。
  孩子:“我讨厌他们管着我。”
  这是个很帅气的小伙子,只不过因为正在赌气,脸拉得老长。见到有人进来,他也只是用余光瞟了一眼,继续低着头不说话。
  “你就是小明吧?你多大年纪啦?平时都做些什么?你觉得自己和父母、学校的矛盾在哪里啊?”郑艳开始尝试与孩子沟通,可是不管她问什么,小明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。见常用的沟通方式无效,郑艳决定改变策略。“既然你不喜欢说话,那么就听我说几个故事吧。”郑艳开始讲述自己曾经办过的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件。这一招果然奏效,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。尽管表面上仍然显得若无其事,但小明显然对这些案件很感兴趣,听得很仔细。
  “最近我办了一个案子,那几个被告的年龄和你很相仿。”郑艳告诉小明,她刚审结的一个敲诈案中,被告是金华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几名学生。他们的出身各有不同,有的家境很好,衣食无忧;有的则来自农村,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他们上了大学。可这些孩子都是因为交结了社会上的不良人,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。没有钱,他们就结伙敲诈年纪小的学生,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。
  “父母和学校对我不公平!”听完郑艳的讲述,孩子突然开口说话了。“怎么对你不公平了?”郑艳抓住这个机会急忙追问。小明断断续续地向郑艳诉说了自己的经历。他认为,父母和学校老是找自己的“麻烦”。“我讨厌他们管着我。”孩子很不满地说。
  “父母和学校管着你,那是为你好。你好好想想我跟你说的案例,那都是活生生的教训。”郑艳接过了话头。“你已经是大人了,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应该分清楚。要对自己负责。”孩子不说话了,似乎若有所思。
  接下去的几天,郑艳每天都上门陪孩子说话,给他说案例,讲道理。孩子也越来越愿意与她交流。“郑阿姨,你说的那些事情都是真的吗?”孩子问。“你要是不信的话,改天你到我办公的地方来,我带你去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地方。”孩子同意了。
  法官:“我们要给他机会。”
 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,郑艳办公室的门口伸进一个怯生生的脑袋:“郑阿姨。”“是小明啊,快进来,马上就要开庭了,今天刚好有机会让你切身感受一下。”郑艳高兴地说。
  原来,郑艳为了让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青少年犯罪的危害,特意安排小明旁听一起案件的庭审。第一次走进庄严的法庭,孩子显得既好奇又紧张。
  “哒!”随着法槌敲响,一名满脸稚气的少年被告被带上法庭。面对公诉人和法官,他交代了自己参与抢劫的罪行。在庭审即将结束时,法官向被告发问:“你怎么会走上犯罪道路的?和你交朋友有关系吗?”“有的。我交朋友没交好,被他们带坏了。我现在很后悔。”被告低下了头,旁听席上的小明也低下了头。坐在一旁的郑艳严肃地对他说:“如果你还不醒悟,那很可能有一天站在被告席上的人就是你!”孩子垂着头许久没有说话。庭后,郑艳告诉小明,这名被告的年龄和他差不多。“可是你现在拥有自由,拥有幸福的生活。而他却要在被告席上接受法律的审判。”
  同龄人的教训彻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。几天后,郑艳接到小明母亲打来的电话。孩子的母亲兴奋地告诉她,孩子主动向家里提出,自己想好好读书,再也不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。为了彻底和那些人断绝关系,也为了给自己一个新开始,他希望家里能给他转学。郑艳也认为孩子的说法很有道理:“我们要给他机会,让他换个环境试试。”小明没有让家人和关心他的郑阿姨失望。转学后,他不再和那些不良少年来往,也不再迷恋上网和玩游戏,成绩提升很快。不仅如此,对父母、老师的管教,他也十分乐于接受。
  尾声:“浪子回头金不换!”
  去年,郑艳得到小明父母传来的喜讯:小明光荣入伍,成为一名边防战士,今后还打算考军校。孩子的母亲感激地对她说:“浪子回头金不换!多亏了您和少年法庭救了我的孩子啊!”